凯发官网址 >> 河南日报 >>

“用考古学的眼光来看待甲骨”(了不起的甲骨文) -凯发官网址

河南日报 我要分享
清华的甲骨文情缘 “用考古学的眼光来看待甲骨”(了不起的甲骨文)

《 河南日报 》( 2024年07月24日 第 05 版)

  李学勤作学术交流。受访者供图

  □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 李向华

  “李学勤先生是‘百科全书式’的学者,其知识之广博,品德之高洁,贡献之巨大,都堪称楷模。”作为曾长年在李学勤身边工作的学生,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刘国忠深感幸运。

  “李学勤先生人如其名,自小勤奋学习,不肯浪费一分钟时间,临终前不久还在病床上处理工作。”刘国忠说,“他不是‘以勤补拙’,他是个文理工兼备的‘天才型’学者,他从事相关研究,往往能从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细节入手,得出方法论意义的结论。他的学术眼光极其敏锐,能迅速抓住学问要害。他推动了古代文明研究、学术史研究、国际汉学研究等学科建设,是能开学术风气之先的人。”

  李学勤慧眼识宝,推动了“清华简”入藏清华大学,曾主持夏商周断代工程,极大促进了年代学的研究和多学科的融会贯通。“走出疑古,甲骨青铜三代史;分系溯源,帛书竹简五经师”,在刘国忠看来,李学勤一生在古史研究、甲骨学、青铜器研究、战国文字研究、简帛学、学术史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,虽然甲骨文并不是他最主要的研究方向,但他是对甲骨文研究贡献最大的学者之一,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内关于甲骨文研究的重要突破,都同他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  “李学勤先生是从甲骨文开始他的学术生涯的。”正在为李学勤撰写传记的刘国忠说,1950年,也就是考入清华大学的前一年,李学勤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开始自学,在不长的时间里,他就把北京图书馆所藏的甲骨文著作通读了一遍。上大学后,他开始进行甲骨的缀合、甲骨文的分期断代及殷代地理等的研究。

  刘国忠说,李学勤一直认为,要用考古学的眼光来看待甲骨,对于甲骨,应先分类,再分期,而后断代。1977年,李学勤撰写《论“妇好”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》一文,认为甲骨文中历组和宾组所记载的“妇好”实际上是同一个人,历组卜辞其实是武丁晚年到祖庚时期的卜辞,有必要对原有的分期断代方法进行调整。此文一经发表,就引起强烈反响,掀起了历组卜辞的分期大讨论,促使新的甲骨分期理论框架的最终形成,由此建立的殷墟甲骨“两系说”的分期理论,大大推动了甲骨学的分期断代研究。

  李学勤受董作宾所著的《殷历谱》中排谱方法的启示,以地理为线索,进行甲骨的排谱,在26岁时就出版了《殷代地理简论》一书,填补了甲骨学研究的一个空白。此后他对殷代的地理一直关注,特别是对商代的“夷方”不断加以探讨,极大地促进了殷代地理和年代学的研究。此外,李学勤首次提出“非王卜辞”概念,大大拓宽了甲骨学研究的范围。他打破“有字的甲骨一定是殷代或殷人的甲骨”的成见,判断山西等地出土的多批有字甲骨为西周卜辞,他的这一推断后来被证实,他还对不断发现的西周甲骨进行持续研究,成果丰硕。

  李学勤还非常重视对流散到海外的甲骨资料加以著录和出版。他和齐文心及著名汉学家艾兰合著的《英国所藏甲骨集》《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甲骨文字》等甲骨学资料书,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。刘国忠介绍:“除了以上的工作之外,李学勤先生对于甲骨学还做了许多研究工作,比如,他对甲骨文中的世系王年、计时历法、天象气候、卜法文例、字词考释、特殊刻辞、相关学术史等都有深入考证,并结合卜辞来研究商代礼制。这些工作极大推动了甲骨学的发展,为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线索。”

  “在历史学界,李学勤先生有极高的学术威望,从年轻学者到耄耋专家,提到‘李先生’就是指李学勤。他很喜欢跟年轻人打交道,常说‘自古英雄出少年’。他在手术后还为年轻学者的著作写序言,用小楷,一个字一个字写在方格纸里。”刘国忠说,“每次看到李学勤先生的手稿和30卷的《李学勤文集》,都会十分感动。我相信先生的学术贡献和学术精神,一定会被历史更多地认识和铭记。”

  人物简介

  李学勤(1933—2019),著名历史学家、考古学家、古文字学家、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,生前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、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,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,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。

分享
网站地图